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黛西札記/“槍擊”瑪麗蓮夢露\李夢

2022-05-19 04:24:26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安迪華荷畫作《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經濟震蕩不安,近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卻不時傳來破紀錄消息。上周,美國知名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的名作《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Shot Sage Blue Marilyn)在佳士得春拍以一點九五億美元(約十五億港元)成交,僅次于二○一七年拍出的達文西畫作《救世主》(約三十六億港元),成為拍賣史上第二高價藝術品,也成為最昂貴的二十世紀畫作。

  這位被稱為“普普藝術教父”的藝術家,向來是拍賣市場的寵兒。早在二○一○年,安迪華荷的一幅自畫像便在蘇富比拍場創(chuàng)下三千二百五十萬美元的高價;而在二○一四年,華荷的作品拍賣總額曾創(chuàng)下五點六九億美元的紀錄,在當年“全球最貴的十位藝術家”榜單中,排名榜首。

  大家或會對華荷作品拍出天價感到疑惑:他的金寶湯罐頭、美元、可口可樂瓶子、瑪麗蓮夢露的頭像還有罌粟花等系列畫作,初看、再看或細看,似乎都平平無奇,不過是將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或相片等多次覆製罷了,幾乎找不到任何藝術的創(chuàng)想或先鋒的探索。其實,這樣看似漫不經心的挪用和覆製,恰是普普藝術(pop art)希望達至的效果。

  普普藝術興起之前,波洛克和德庫寧等藝術家推崇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在美國藝壇占據(jù)主導地位。而普普藝術的出現(xiàn),正正試圖與這些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分庭抗禮,令到“形象”而非“情緒”和“感覺”,重新成為畫作的關鍵所在。

  一九六○年代的美國,大眾文化盛行,以荷里活電影、牛仔褲和可口可樂等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不單影響彼時美國青年的審美和價值觀,更成功輸出至全世界,為各國年輕人追隨效仿。普普藝術,顧名思義,正是意在以藝術回應彼時社會風尚及思潮。盡管因低成本和批量生產而備受藝術業(yè)界嘲諷,普普藝術借由大眾傳媒的力量,影響力迅速擴展。其日常的、轉瞬即逝的、廉價甚至略帶魅惑的表現(xiàn)風格,每每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而普普藝術家作品中對于消費文化的呈示也好、反諷也罷,皆可視為世事加諸藝術之影響,也讓看似放浪不羈的普普藝術有了某種深沉的所指。

  據(jù)說《槍擊瑪麗蓮》畫作名字來源于一位藝術家某次到訪華荷的工作室,掏出手槍朝向畫室中的幾幅瑪麗蓮肖像畫作射擊。你看,普普藝術永遠不甘寂寞,他們永遠在制造足以登上報章頭條的話題,讓自己在這紛紜多變的世界里,成名十五分鐘。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