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后,我陸陸續(xù)續(xù)在做與“年”有關的事。比如,我在某平臺購買了幾箱水果,品種各異。今年的車厘子價廉物美,小朋友直呼實現(xiàn)了“車厘子自由”也是一種小確幸。買水果時,我會順手給遠方的家人與好友快遞一盒,蘋果寓意“平平安安”,橙子是“心想事成”,柿子是“事事如意”,現(xiàn)在誰家也不缺這些,但真摯的祝福誰能拒絕?
除了備吃的,我依然保持著每年過年給自己與家人買新衣的慣例。過年穿新衣新鞋是我們小時候的習俗。那曾是我一年當中最期待的事:當我站在櫈子上貼好對聯(lián),母親終于把我們每個人的新衣服新鞋子從箱子里拿出來,大家穿戴一新地祭祖后,終于開啟年夜飯的家宴。酒喝到微酣,父親給我們發(fā)壓歲錢。那時紅包里的錢很少,父母囑咐晚上睡覺時壓在枕頭下,紅包在過完年后還是會被收回的。所以,我對于過年的紅包沒什么興趣,從小愛美的我倒是對新年穿新衣特別起勁。彼時在吾皖南小鎮(zhèn)過年,新鞋必然是媽媽親手制作,而新衣則是請裁縫師傅上門做的。裁縫王女士是個中年人,臉上有個大大的藍色胎記,她性格爽朗,笑聲能傳出幾里地,特別招人喜愛。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她能給人帶來美與希望。穿戴煥然一新的小伙伴們拿著紅包、提著燈籠走街串巷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春晚”,不熬到夜里十二點等大人放完鞭炮是絕對不睡覺的,只想緊緊抓住幸福的尾巴,不讓它溜走。蘇軾在《守歲》一詩里說:“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宋代的東坡小時候過年和我們一樣興奮得不肯睡吧。
穿新衣過年,大概是我保存舊年味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味。雖然如今大家可以一年四季隨時買新衣服,也可以幾年不買一件(我有個奉行極簡主義的朋友就是),并不會影響生活質量,但,一身新裝地過年是對年的尊重,是對與親人團聚的尊重,有一種新年新氣象的積極心理暗示。
年年有魚,是我保留的第二道年味。年夜飯餐桌上必有一道魚,還不許我們動筷子,這是父親當年立下的規(guī)矩,他解釋為這是傳統(tǒng)。之所以除夕宴不讓吃魚,我覺得是長輩們心想如果除夕就把魚吃掉了,那么來年就沒有“馀”,沒有余糧怎么行?所以,這條魚就一直吃啊吃,吃很多天還沒吃完。說起吃魚,就會想起小時候過年,父親單位發(fā)魚的場景。操場上大大小小的魚分成一份份,分量其實差不多,有大青魚、帶魚、鯽魚等。讓大家抓鬮,有人運氣好,抽到大魚,開心得很,有人運氣差拿了小的,但勝在數(shù)量多呀,也笑咪咪的。魚,在我心中,是吉祥物般的存在,過年哪能沒有魚呢?只不過,現(xiàn)在,再也不會有除夕不讓吃魚的習慣,我們把它改了,想吃就吃,吃完了年初一再做一條唄。
比起兒時過年家家做米糖、磨豆腐、蒸年糕等大工程,如今的年味確實刪繁就簡淡了許多。但我還是保留了舊年味的好幾味,比如年前大掃除、貼對聯(lián)、做蛋餃、炸圓子,千里赴團圓……年,一期一會,從期待、無感、無奈到期待,歲月來了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我總算學會鄭重對待歲月的饋贈,哪怕是條討厭的皺紋呢,或許內里也隱藏著成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