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酵母遇上果醬,在我們的飲食習慣里,可能是一頭霧水的新興事物,但如果放在德國、奧地利,那可就是當?shù)厝诉^圣誕、新年必須要吃的一道美味。
果醬包Germkn?del據(jù)說起源于巴伐利亞,名字就非常有趣,前半段Germ意為“酵母”,后半段在德語中,指代一切包裹著餡料的面團。所以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翻譯,從果醬團子到德式甜包,在中文版的旅行游記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party,結(jié)果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這只不過是主角披著“馬甲”,陪我們多走了幾段路而已。
說來說去,這樣美食的靈魂便是酵母。當然,對發(fā)酵工藝爛熟于心,幾乎家家有個“麵點大師”的中國人來講,西方人引以為傲的“膨脹魔法”似乎有些小兒科。我們的包子是“平地起高樓”,從默默無聞到白白胖胖,不但外形憨態(tài)可掬,內(nèi)餡也大有乾坤??傻聡四軇?chuàng)造出果醬包,本身已屬不易。所以比起中規(guī)中矩的主食,它的地位更像是甜品抑或茶歇零嘴,在新年集市上會跟烤腸、糖衣果仁一同出現(xiàn),在滑雪場的快餐店里,也常作為人們中場休息補充糖分和碳水的主要力量。比起中式包子,果醬包的蓬松感會弱一些,于是店家就會以“量”取勝,用大塊頭來刺激眼球,看上去儼然一座鼓起的山丘。傳統(tǒng)的內(nèi)餡只有李子醬一款,如果是新鮮制作,酸酸甜甜的李子醬還帶有果肉,口感活潑濃郁,倒也別有風味。現(xiàn)今很多地方也多出了櫻桃醬、巧克力等。不變的是上桌前要淋上一勺厚厚的香草奶油,撒上糖粉,也許還附上蜂蜜作蘸料。此時眼前的這位,的確跟思維定勢中的“包子”也沒什么關聯(lián)了,甜醬汁、麵衣、再加上軟燙的流心,恍惚間還覺得是熔巖蛋糕的“轉(zhuǎn)色版”。由黑變白,新朋已至、不忘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