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科院首次培育出雙父來源小鼠,但僅存活兩日后死亡/ 網(wǎng)絡圖片
高等哺乳類動物都需通過雌雄兩性交配才能繁殖,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周琪和李偉研究員團隊合作,通過對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進行銘記基因修飾并利用該細胞進行復雜胚胎操作的形式,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雙父親來源的小鼠以及性狀正常的雙母親小鼠,相關工作于10月11日以長文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上發(fā)表,證實高等哺乳動物有可能實現(xiàn)孤雄生殖。
據(jù)法新社報道:此項研發(fā)成果被認為具有重要意義,顛覆兩性繁殖生育的自然規(guī)律,未來同性男或女均有可能生育。這項研究的主要意涵現(xiàn)階段仍屬理論,卻有望改進復制哺乳類的現(xiàn)有技術,甚至最終讓同性伴侶未來能不必借助第三方,也能擁有自己的親身骨肉。雖然許多物種不必以雌雄交配的方式繁衍后代,但同性生殖似乎仍是相關領域中,較不尋常的研究主題。
成果顛覆兩性繁殖規(guī)律
法新社說,這項研究主題也不免觸及棘手的道德議題,過去有研究涉及基因編輯及新繁殖方式時,便引發(fā)外界憂心類似實驗是否終將應用于人類。鑒于爬蟲類、兩棲類及魚類等物種可透過單性繁殖,哺乳類的繁殖過程則更為復雜。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周琪告訴《細胞干細胞》期刊:“我們對為什么哺乳類只能進行有性繁殖感興趣。”
報道說,中國科研人員藉由新穎的技術,調(diào)整干細胞以移除特定基因,成功讓一對母鼠繁殖出具生育能力的幼鼠。雖然之前已有科學家試圖以其他方法進行同性生殖,但這次發(fā)表在《細胞干細胞》期刊的這項最新成果,是首次有團隊以移除特定基因方式成功進行這類實驗。而盡管研究團隊能成功讓一對母鼠繁殖出具生育能力的后代,且牠們的后代也產(chǎn)下后代,但讓一對公鼠也達成目標卻尚未成功,由一對公鼠繁殖出的幼鼠僅2天就夭折。
調(diào)整干細胞 移除特定基因
據(jù)報道說,在繁殖過程中,哺乳動物多繼承分別來自父母的兩組基因。但一小部分稱為“銘印基因”(imprinted genes)的基因,只來自父母其中一方,另一方的銘印基因則處休眠狀態(tài),并于繁衍過程中“關閉”。若這種“關閉”過程未正常運作,后代可能會出現(xiàn)異常甚至死亡。一對同性的后代會因繼承兩套銘印基因而有風險,因此本研究的另一共同作者胡寶洋表示,這項研究使用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這種細胞類似“原始生殖細胞,即卵子和精子的前體”。
報道說,中國此科研團隊接著再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刪除“銘印區(qū)域”,以有效模仿正常繁殖過程中的“關閉”過程,進而完成這項劃時代的同性生殖實驗。
日曾培育雙母鼠 存活率極低
據(jù)學術經(jīng)緯報道:一支日本團隊在2004年率先培育出具有兩位母親,卻沒有父親的小鼠,科學家們把這只小鼠命名為“輝夜姬”,這是日本神話中誕生于竹子的嬰兒。這只小鼠雖然順利活到了成年,并和其他小鼠正常繁衍,產(chǎn)下了后代,“但這只小鼠依舊存在一些缺陷,而且其方法難以應用,非常不實際。”中科院周琪研究員說道。為了“輝夜姬”的順利誕生,日本團隊一共制造出了460個小鼠胚胎,只有10只順利出生,更只有1只活到了成年。
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突破性的技術,以移除特定基因的方式成功進行這類實驗,成功首次獲得在發(fā)育、行為、代謝和生育力上均與正常小鼠無異的雙母來源小鼠。“我們發(fā)現(xiàn)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更接近于原始生殖細胞,這是卵子和精子的前體。”胡寶洋研究員說:“在配子(卵子和精子)中發(fā)現(xiàn)的‘銘記基因’被‘抹除’了。”
實現(xiàn)了關鍵的技術突破后,科學家誘導胚胎的發(fā)育與形成,培育出來的小鼠體內(nèi)就帶有兩個母親的遺傳物質(zhì)。研究人員們最終制造了210個胚胎,其中29只小鼠順利誕生,不少順利生長到了成年,并生下了自己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