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已在立陶宛設立所謂“代表處”。維爾紐斯在激怒北京方面比所有小國都走得更遠,可它似乎并無理由與北京爭吵。
立陶宛議會曾通過一項決議,在涉疆問題上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數(shù)月后,立陶宛再次觸犯北京,同意與臺當局互設所謂“代表處”。
也就是說,立陶宛人決定讓中國的憤怒加倍。
中國幾乎已停止從立陶宛購買木材、魚類和乳制品。而2018年至2019年制定的有關向中國供應立陶宛肉類產(chǎn)品的計劃已被完全遺忘。此外,中國還將立陶宛從其貿易路線上勾除。
現(xiàn)在,與臺北勾連后又將發(fā)生什么,無法確定,但肯定會有事情發(fā)生。中國各部門和公司將查找與立陶宛合作的所有跡象,并消除。
從表面看,立陶宛此舉純屬白癡。但深究下去則會發(fā)現(xiàn),該國的政治階層是在一個中心思想的驅使下行動的:立陶宛與蘇聯(lián)和現(xiàn)在的俄羅斯都有著復雜的歷史恩怨與糾葛,而歐洲列強在此期間沒有幫助立陶宛。因此,盡管該國與歐洲有著決定性的經(jīng)濟和政治聯(lián)系,但它主要向美國尋求保護。
由于類似原因,拉脫維亞、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也加入了爭做美國在歐盟的“最好朋友”的這場非正式競爭。但在立陶宛,表忠心呈現(xiàn)出夸張的性質,因為該國在后蘇聯(lián)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tǒng)之一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是一名美國公民。
當仇視俄羅斯的要求在華盛頓形成后,立陶宛人很高興。這符合他們的民族感情,卻沒考慮與一個有巨大市場的鄰國爭吵可能給立陶宛經(jīng)濟帶來多大的損失。
在特朗普當政后把對抗中國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時,立陶宛人也參與了這場游戲。同樣也未考慮經(jīng)濟后果,好像歐盟最貧窮和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可以承受同時與幾個全球大國的立場沖突似的。特朗普連任失敗后,立陶宛也未改弦更張,因為拜登政府重申了與北京對抗的方針。
如果有人想用他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機會來換取忠誠于美國的象征性姿態(tài),那就讓他們去換吧。顯然,膨脹的“自豪感”使他們無法思考立陶宛在西方政治體系中可以扮演哪種角色:是與核大國對抗的戰(zhàn)斗先鋒,還是一個試驗模型;是一個最沒用的乘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本教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