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評論 > 社評 > 正文

?社評/積極探索完善退休保障的可行之道

2023-11-21 04:02:18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一項針對本港強積金計劃成員的調(diào)查顯示,在超過1000名受訪的在職及退休人士中,平均在37歲已開始規(guī)劃退休,預計退休年齡為61歲,認為平均需要760萬元才能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

  數(shù)字的確驚人,但問題是,在退休前能夠儲足如此數(shù)額財產(chǎn)的打工仔又有幾人?相當一部分人都要面對退休后生活質(zhì)素下降的客觀現(xiàn)實。必須看到,安老問題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之一,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很高,但這決不是束之高閣的借口。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不斷惡化,需要盡快探索完善退休制度的可行之道。

  港人全球最長壽,這意味著要有更多資源提供退休保障;但偏偏在全球發(fā)達經(jīng)濟體中,香港被批評為退休保障最不完善的地區(qū)之一。世界銀行曾提出退休保障五根支柱:一是貧窮長者最低入息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公共長者入息保障金,即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三是強制性入息保障計劃;四是自愿性儲蓄制度;五是非正規(guī)支援,包括家人支持及公共醫(yī)療福利。對比之下,香港在五大支柱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第二根,而第三支柱的強積金制度則因為回報率不高,一直備受詬病。

  這些年來特區(qū)政府在完善退休保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70歲以上長者可申請毋須資產(chǎn)審查的高齡津貼;推出年金制度,增加個人自愿儲蓄;取消強積金“對沖”,最快在2025年落實;對強積金作了一些改革,允許“半自由行”,即雇員供款部分可按雇員個人意愿選擇受托人,借以提高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降低管理費。這些舉措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正如不少意見指出,這些措施是“小打小鬧”,未能改變強積金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未能消除香港打工仔普遍有養(yǎng)老之憂的基本事實。特別是近年來環(huán)球金融市場波動,不少香港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錄得虧損,有的虧損已是一半以上。

  香港積金局昨日表示,各項強積金基金長期表現(xiàn)均錄得淨回報,其中占強積金淨資產(chǎn)值達八成的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chǎn)基金,截至今年8月底,平均累積淨回報分別達到1.33倍及1.24倍。然而,強積金計劃已實施超過20年,這樣的累積回報率可謂“雞肋”,難以令人滿意。若與強積金計劃成員希望的年回報率11%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打工仔辛勤一生,有資格過上豐足的晚年;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有條件改善長者的生活質(zhì)素。香港退休制度需要完善,這早已是社會共識,不過對于如何改革退休制度,社會上仍然莫衷一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有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意味著要大幅加稅,香港未必行得通。不少意見認為香港應學習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與香港強積金相似,都是由雇主和雇員供款,但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公積金有政府作出承擔,無風險、高回報,與香港強積金只保障基金管理人的利益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多少年來,香港一直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原則,退休保障亦由自由市場主導。但從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好事多磨,到強積金管理費被指偏高,皆反映在退休保障方面應放棄對自由市場的迷思,由全社會作出承擔,特區(qū)政府更要帶頭負起應盡的責任。鑒于完善退休保障茲事體大,牽涉面廣,全社會需要凝聚共識,迎難而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