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周恩來與《大公報》的深厚淵源

2018-06-11 17:15:48大公網(wǎng)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震驚中外的“三·一事件”中,《大公報》被港英政府勒令??V芏鱽韺τv華代表嚴正說:“香港《大公報》是中國人民的報紙,如果中國人民不能在香港辦報,那么,中國人民將會重新考慮對香港的政策。”最終《大公報》獲勝,僅???2日。
 

圖:1958年周恩來對費彝民說,《大公報》有三點歷史貢獻:一是它的愛國熱情,二是它的堅持抗日,三是它為新聞界文學界培養(yǎng)了大量精英。
 
滄海桑田,歲月如梭,周恩來與百年老報《大公報》之間的深厚淵源,不可不表。
 
1941年5月21日,日寇進犯中條山,《大公報》重慶版發(fā)表社評《為晉南戰(zhàn)事作一種呼吁》,周恩來見到報道連夜寫了一封信,次日一早派人送到李子壩大公報館,在信中駁斥敵寇謠言,表述八路軍的抗戰(zhàn)業(yè)績和中共團結(jié)抗戰(zhàn)的誠意。5月23日,《大公報》全文發(fā)表了周恩來的來信,同時配發(fā)了評論《讀周恩來先生的信》,再次呼吁國共合作,團結(jié)抗戰(zhàn)。
 

 
圖:周恩來給《大公報》的信。資料圖
 
1952年3月1日,《大公報》在震驚中外的“三·一事件”中,因堅定不移站在國家和香港同胞立場,被港英政府以“刊載煽動性文字”罪下令停刊6個月,也是在周總理的直接關(guān)心下,中央政府向英國提出外交交涉。
 
 
圖:1952年3月1日,發(fā)生警民沖突后的情形。資料圖
 
其間,周恩來對英國駐華代表嚴正說:“香港《大公報》是中國人民的報紙,如果中國人民不能在香港辦報,那么,中國人民將會重新考慮對香港的政策。”最終《大公報》獲勝,僅???2日。
 
 
圖:中央政府向英國提出外交交涉,最終《大公報》獲勝,于當年5月18日復刊。資料圖
 
1969年3月,中國和蘇聯(lián)在黑龍江省珍寶島地區(qū)發(fā)生嚴重邊境武裝沖突。6個月后,蘇方代表與周恩來就此問題進行會談。10月20日中蘇兩國展開正式談判,唯蘇方始終堅持錯誤立場,導致談判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然而,蘇方還單方面宣稱談判順利。
 
面對蘇方的小動作,周恩來巧用《大公報》,緊急召見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指示他立即用《大公報》廣州專電發(fā)布消息,揭露“蘇聯(lián)表面裝出和解的樣子,實際上是在拖延談判”。更進一步指出,“據(jù)記者了解,還看不到談判有取得積極進展的跡象”。
 
次日(1969年11月6日),《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題為《中蘇邊界談判迄無進展跡象》的專電,這條不足四百字的消息當時在國際上所引起的震動,被外電形容為“超過四百噸TNT炸藥的威力”。
 
 
圖:1969年11月6日,《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題為《中蘇邊界談判迄無進展跡象》的專電在國際上所引起的震動,被外電形容為“超過四百噸TNT炸藥的威力”。資料圖
 
周總理視文化人為知己
 
提起周恩來總理,人們都會想到他的鞠躬盡瘁,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的卓絕貢獻,不僅如此,他始終關(guān)心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廣泛接觸各領(lǐng)域文化界人士。
 
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由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淮安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wù)辦公室主辦“周恩來與文化名人展”,上周六在香港舉行,以200張周恩來與文化名人的交往照片,述說感人往事。
 
 
圖:(前排左起)孫曉燕、韓紀文、楊耀忠、王復齡、周秉德、王紅紅、黃煜、盧業(yè)梁與眾嘉賓合影/大公報記者張童攝
 
出席活動的嘉賓,包括周恩來侄女、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紅紅,港區(qū)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者聯(lián)會榮譽會長楊耀忠,香港衛(wèi)視副總裁王復齡,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黃煜,大公報副總編輯韓紀文,香港黃埔軍校后代親友會會長林際平,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余鵬春,香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會會長盧業(yè)梁,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局長孫曉燕等。
 
二百舊照感人往事
 
展出圖片選取周恩來與郭沫若、梅蘭芳、齊白石、紅線女、范長江、卓別林等幾十位文化工作者之間工作、生活的經(jīng)典瞬間,多方位詮釋他始終以“文化工作者一知己”的身份,與文化人共同研究工作、探討作品。
 
今年已經(jīng)80歲的周秉德現(xiàn)身展覽現(xiàn)場,她致辭時表示:“伯父始終關(guān)心文化名人,曾在1941年主持南方局期間,聽聞日寇入侵香港,遂令廖承志、潘漢年組織在香港的文化名人轉(zhuǎn)移內(nèi)地。”
 
 
圖:周恩來侄女、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周秉德希望今次展覽能令年輕人樹立正確史觀,繼承和發(fā)揚周恩來精神,“世人都知伯父在13歲時就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曾在19歲與同學相會時言: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如此崇高志向,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
 
 
圖:眾嘉賓觀賞“周恩來與文化名人展”。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隨后,她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亦道:“總理對文化名人關(guān)心,文化名人對他都有一份崇敬、親切的感情。他曾與電影人趙丹討論電影,稱自己也是一家之言,十分善于聽取不同意見。”
 
喻粵劇為南國紅豆
 
王紅紅致辭時說:“今次展出的圖片和感人故事,透射出周恩來超越時空始終為人民服務(wù)的文化思想,展現(xiàn)周恩來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廣大人民文化生活的關(guān)注,以及他對文化工作者潤物細無聲般關(guān)懷的崇高品德。”
 
 
圖:展廳一隅。大公報記者李亞清攝
 
黃煜憶述,1972年8月在北京度暑期間曾見過周總理一面:“那時是在北京體育館,同來觀看比賽的周恩來一出場即掌聲雷動,因人民對他充滿敬仰。當時正值周總理率領(lǐng)外交團隊逐漸同美國建立關(guān)系,中國開始走向現(xiàn)代化。
 
1975年1月,當周總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用堅定的聲音說出中國一定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人民知道中國迎來了新的希望。如今的中國夢,亦是這四個現(xiàn)代化更加具體、延伸的詮釋與追求。”
 
《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曾于1935年至1936年間,行程三千多公里,沿途寫下六十九篇通訊,刊登在《大公報》重要版面。
 
 
圖:周恩來與范長江的展板內(nèi)容。大公報記者李亞清攝
 
1937年2月,年僅27歲的范長江采訪了周恩來,今次展出其中一個展板講述的正是這段歷史,展示范長江為周恩來拍攝的照片,以及周恩來寫給范長江的親筆信,信中寫道:“聽到你記載著前線上英勇的戰(zhàn)息,并帶著光榮的傷痕歸來,不僅使人興奮,而且使人感念。”
 
是次展出圖片展板更有周恩來與香港文化名人之間的情誼,紅線女就是一例,其中有一張照片是1956年,紅線女進京演粵劇《搜書院》時的劇照,演出時,周恩來自己買票觀看。
 
 
圖:周恩來與紅線女的展板內(nèi)容。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他更在昆曲《十五貫》座談會上提到了粵劇,肯定了粵劇革新的成績以及馬師曾和紅線女的貢獻,還說“昆曲是江南蘭花,粵劇是南國紅豆。”
 
該展覽由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管理處、香港摩聯(lián)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香港衛(wèi)視、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協(xié)辦,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長沙大紅陶瓷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支持。
責任編輯:

相關(guān)內(nèi)容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