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青花郎主題館開啟儀式暨2024青花郎九九重陽投糧紀念酒發(fā)布”儀式在郎酒莊園舉行。同日,郎酒股份舉行紅花郎春晚季啟動暨2024版紅花郎·15品評會。
在此前,郎酒股份官方就發(fā)布消息表示,自2024年10月8日起,2020版紅花郎·紅十五停止生產。
據悉,此舉是為了發(fā)布迭代升級的紅花郎·15,該新版產品將在“九九重陽天地仁和2024郎酒重陽下沙大典”上正式發(fā)布。而此次郎酒股份大費周章進行的紅花郎·15迭代升級,又能否帶來郎酒股份走出如今的困境?
終端市場的困境
公開資料顯示,郎酒股份成立于2007年8月9日,是以生產經營中國名酒“郎”牌系列酒和投資控股為主營業(yè)務的大型現(xiàn)代化企業(yè),旗下現(xiàn)有14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
郎酒一直試圖在醬酒領域與茅臺平起平坐,不僅推出了青花郎這一高端醬酒品牌,還曾多次提價試圖與茅臺抗衡,但在終端市場上,青花郎始終難以與溢價的茅臺相媲美。
早在2019年,郎酒股份宣布了青花郎酒未來的目標零售價格定為每瓶1500元,并計劃在三年內分六次逐步實現(xiàn)價格提升。
目前,青花郎酒的建議零售價已攀升至每瓶1499元,但實際零售價卻遠遠追不上茅臺,甚至還陷入價格倒掛的“困境”。
據京東電商平臺顯示,2023年飛天醬香型白酒53度500ml單瓶裝的價格補貼后價格為2499元/瓶;而青花郎醬香型高度白酒53度500ml*2瓶雙瓶裝的價格為1829元,折合每瓶價格已降至不足915元,不僅遠低于茅臺的價格,對比1499元的建議零售價,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對此,中國酒業(yè)智庫專家歐陽千里曾指出,“于郎酒而言,價格倒掛,壞處看似是市場價格體系被破壞,實則是真實市場價格體系的重建。正是因為某些階段的低價,才會在市場上放量,讓沒信心的經銷商出貨,讓有信心的經銷商接貨甚至讓消費者得實惠,最終形成新的循環(huán)。”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終端價格倒掛以外,郎酒股份還曾陷入向經銷商“壓貨沖業(yè)績”的風波。
據《華夏時報》等報道顯示,有郎酒經銷商反映稱:“郎酒一直存在壓貨現(xiàn)象,現(xiàn)在手里還壓著六百萬的貨,兩年內都賣不出去,暫時也不考慮新進貨了。而郎酒廠家為了沖業(yè)績,也不能給經銷商好的幫助辦法,只能靠自己消化掉。”
“郎酒在2023年8月的提價是希望通過提價來穩(wěn)住終端價格,從而達到‘上游漲價刺激下游--推動終端市場銷售--提振酒企業(yè)績’的良好循環(huán)。但這一提價策略沒有傳遞至終端市場,反而加大了下游經銷商的壓力。”歐陽千里曾表示。
IPO市場的困境
實際上,早在2007年,郎酒集團以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主體,開始首次謀劃上市。然而,由于當時企業(yè)的規(guī)模和業(yè)績較小,這一計劃被迫擱置。
隨后在2009年,郎酒股份再次計劃上市,還曾被列入2009年四川省重點上市培育第一批企業(yè)名單,但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次年,由于業(yè)績下滑,上市計劃再度終止。
但郎酒股份卻并未放棄,2018年,郎酒股份對登陸資本市場作出實質性舉動,券商、會計師進駐公司開展IPO相關準備工作。
2019年,郎酒股份進行上市輔導備案,并在2020年5月28日首次遞交招股書。股票名稱為郎酒股份,股票代碼為A20158.SZ,計劃發(fā)行7000萬股,募資74億元。
但天有不測風云,2020年7月10日,郎酒股份的保薦機構廣發(fā)證券因在康美藥業(yè)相關投行業(yè)務中存在違規(guī)行為,被證監(jiān)會宣布暫停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且暫不被受理債券承銷業(yè)務有關文件12個月,郎酒上市進程再度延緩。
2021年5月,證監(jiān)會向郎酒股份發(fā)出IPO申請反饋意見,羅列53項,涉及規(guī)范性問題、信息披露問題及其他問題,包括改制是否合法、是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商標歸屬爭議等多個問題。
2021年6月,郎酒股份根據證監(jiān)會“反饋意見”更新招股說明書。明確提出,募集資金將用于優(yōu)質醬香型白酒產能建設項目、郎酒數字化運營建設項目、郎酒企業(yè)技術中心建設項目,以及優(yōu)質濃香型、兼香白酒產能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公司擬投資84.42億元,計劃募集資金使用金額74.54億元。
盡管郎酒做出了諸多努力,但在2022年4月28日,郎酒股份還是主動申請終止了IPO。這標志著郎酒第三次上市嘗試的失敗。
雖然對于此次上市的失敗,郎酒股份曾解釋稱,根據公司發(fā)展需要暫停上市申請,因原計劃募集資金項目已基本建成。但還是可能會對其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響。
定位高端市場的青花郎價格倒掛較為嚴重,因此,郎酒股份試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紅花郎身上,而紅花郎則是郎酒股份旗下占位次高端的明星單品。
此次郎酒股份旗下品牌—紅花郎·15的迭代升級,能否帶領其走出終端市場以及IPO市場上的困境,還有待市場檢驗。